准备写这篇文章时,我想起小学时,老师规定每篇作文至少500字,为此我能用两句话就不用一句。一页200多字的作文本,为了凑字数我几乎每篇都写两页半,因此我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。
后来上大学选择了新闻专业,在省报当上了记者,写了很多空洞无物的新闻稿,并为此洋洋得意。直到最近阅读《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》一书,看到”奥卡姆剃刀”也称为“思维经济原则“,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工作和生活。“奥卡姆剃刀”由14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提出,他是圣方济各会修士,也是中世纪有名的神学家和逻辑学家。这个观点指出“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”,威廉在他的《箴言书注》里说“切勿浪费较多东西,去做‘用较少的东西,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’。”
简单来说,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,简单的那个更好。
我个人的体会是,可做可不做的事一律不做,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,可要可不要的东西一律不要,多做多说多要就会增添累赘。
一、可做可不做的事一律不做
营养够了要尽量少吃,多了就是贪吃;
休息够了要尽量少睡,多了就是贪睡;
无用的知识尽量少学,“因为多有智慧,就多有愁烦;加增知识的,就加增忧伤”(传1:18);
无用的工作尽量不做,“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,在他一切的劳碌中得着什么呢?因为他日日忧虑,他的劳苦成为愁烦,连夜间心也不安,这也是虚空。”(传2:22-23)
我观察到有的管理者,喜欢凡事亲力亲为,事无巨细样样操心,结果是自己忙碌劳累,效率并没有提高。按照“奥卡姆剃刀”观点,在达到目的的前提下,管理者做得最少才是最好的方法,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学会授权,在工作中减少不必要的环节。几年前,我和员工一起去拍摄样品照,员工本来就知道如何拍摄,但我在旁边很不放心地帮忙,结果我的“指手画脚”并没有缩短工作时间,反而两个人做了一个人的工作。
二、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
箴言书17章28节说:“愚昧人若静默不言,也可算为智慧,闭口不说,也可算为聪明”。但我们很难管住自己的舌头,觉得少说别人会认为自己没水平。
我做记者的时候,很容易一说就停不下来,东拉西扯还觉得自己很有见识。现在回想起来话多不仅让人觉得浅薄,还容易言多必失,增加压力。我最近拜访了两个客户,一个言语寡少,另一个滔滔不绝,最后我选择和话少的客户合作,因为他让我感觉更加谨慎可靠。
三、可要可不要的东西一律不要
巴菲特目前还住在他1958年花了31500美金买下来的房子里,曾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买豪宅,他回答:“我在这儿生活得很幸福。如果我在全球拥有10座房子,我怎么能增加自己的生活质量?除非我想当一个房产管理人。”
扎尔伯格一直开着1万多美金的汽车。对他们来说,房子不是用来投资,是和家人一起居住的地方,车子不是用来炫耀,是代步的工具。但我们常常“要”得太多,结果让事情变得糟糕。
在真正认识神以前,我想要很多的钱,觉得钱可以让我过更好的生活。但因为想要太多,内心就不满,为了买漂亮衣服又存私房钱,结果更加不快乐。今天,我觉得钱够用就好,衣服够穿就行,多了就是浪费。
“奥卡姆剃刀”原则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,他要求我们透过表面看到本质,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到简单的规律。
简单不是简陋,而是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后得出的结论,正所谓“大道至简”。
我们基督徒一生都应该做减法,去掉一切不必要的缠累,回归生命的本质,就是“敬畏神,谨守他的诫命,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。”(传12:13)
吴静 新西兰基督教之家 原创文章